如何持续生产 稳定、高质量的产品 作者 /向陈世 产品质量的稳定、可靠,是企业的立身之本,也是公司不断发展、扩张的基石。制造过程又是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,保障生产过程的合规,持续为用户提供安全、可靠的产品,亦是每个企业不断的追求! 利用信息化手段,对生产要素进行管控,可极大减少现场管理成本,并且显著提高制程管理的稳定性、可控性。 01 人员资质管理 对于小家电、电子装配等行业,人工作业占比高,员工的能力强弱约束了产品质量的好坏。 对此,可以通过系统构建人员能力模型、员工资质模型,形成管控依据。只有员工通过资质验证后,才能开始生产,实现人员要素的合规保障。但要想人员管控成功落地,有两点需重点关注: 第一,考虑人员不断流动,以及员工能力不断发展变化的现状,支持业务现场按班组、按个人等多种配置策略,使能力与资质模型构建、更新操作简单便捷。 第二,是防控手段需切实有效,如采取刷卡登录、RFID扫描登录等形式,防止账号共用;通过下机自动注销、长时间未操作自动注销等手段,避免账号混用。 02 设备参数管控 对于汽车制造、半导体、锂电池等行业,自动化程度高,设备是生产加工的主体,设备参数的准确性,实运行参数的稳定性,成为影响过程质量的主要因素。 对此,可以通过构建工步、参数、用料及比例的数据结构,形成生产配方。并监控配方与计划的一致性,从而保证设备的可靠生产。其中,不同工序的工艺特性不同,配方的复杂程度不同,可在标准结构下自行选配。 验证节点上,高价值,慢节拍的产线,可在每个产品生产前验证配方合规性,从而保证每个产品的质量稳定;而低价值,快节奏的产线,可以设置定时,或者在配方变更的关键节点进行验证,从而保证生产节拍不受影响。 03 生产物料防控 物料,是一切生产的基石,物料是否满足使用条件,极大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。 其中BOM料,需要管理物料清单与计划是否一致,配比是否一致;管理物料生产批次是否合规,是否超过保质期;管理供应商是否合规,同一产品是否用到了不同供应商的一种物料…… 对于非BOM料,需要管控生产保质期以及启封后的保质期,如清洗设备所使用的溶剂,启封后需在一定周期内使用,超期将不具备清洗效力,可通过系统记录启封时间,并限制辅料在规定时间内应用,提高现场物料应用的安全性、合规性。 04 生产过程防控 非自动化、半自动化产线,人员会直接干预生产过程。如何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生产流程的出错,是困扰生产管理人员许久的问题 。若是管控,就要为现场员工付出比较大的培训、监督成本;若不管控,又会存在不合规操作,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风险。 对此,可通过系统建立工艺管控模型,每道工艺生产开始前,验证产品的工艺合规性。例如最基本的工艺路线合规性,质量判定的合规性,前工序工艺参数完整性,前工序原料装配齐套性等等。 通过可配置化的操作,即可对关键工序的关键内容进行工艺合规性的卡控。结合对生产过程的持续监控,也可支持加严与放宽等动态配置调整,使生产管理人员能够在“质量”与“成本”中上下调节,取得平衡。 05 环境参数预警 高精密行业,如电子、半导体,以及流程化工行业,对环境条件的稳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。突如其来的一阵粉尘,一段高温,就可能直接影响与环境接触的产品质量。 对此,可通过设备互联平台,集成所有环境仪表,对环境参数进行监控,对环境异常进行实时预警。并可结合严重程度的不同,配合andon系统,对严重异常进行自动停线,杜绝异常产品向后流转。 06 质量管理 即便对以上影响点进行了全面的管控,仍无法完全保证生产过程不会出现纰漏。此时就需要质检员介入,对生产过程与生生产结果进行人为验证,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用户的使用要求。 也可在系统中设置不同的检验类型,检验频次,抽检规则等,由系统自动生成检验任务,指导现场人员质量检验的工作,降低员工作业门槛。 对于制造型企业,产品质量是重中之重。 通过信息化工具,对生产要素进行建模与管理,将原本依赖人工管理的模式,转变为标准化、系统自主管控模式。 并支持柔性化的配置,响应企业不同阶段的内部管理诉求,以及不同客户的质量要求。使工厂真正成为企业的发动机,源源不断为公司发展提供澎湃动力。